基層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撫順市望花區(qū)樸屯街道從實際出發(fā),聚焦社會治理重點、難點和短板弱項,運用“三級”矛盾調解模式推動地區(qū)社會治理水平和能力向好發(fā)展。
名詞解釋
“三級”矛盾調解模式——志愿調解室調解、矛盾糾紛化解中心調解和訴前調解員調解
推進居民自治
樸屯街道下轄1個大網格、10個中網格、30個小網格,以網格化服務體系為依托,構建“街道—社區(qū)—網格—樓院—單元”五級網格體系,組建“網格長+網格員+樓長+單元長+黨員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網格服務團隊,及時開展調解工作,使矛盾化解于萌芽中。
陳穎是海城社區(qū)黨員,也是雷鋒之星志愿服務隊的隊員,熱情開朗的她主動擔負起社區(qū)義務調解工作,成立了“陳大姐調解工作室”。
陳穎有一個記錄本,專門記錄每次的調解內容。這些調解記錄里有的是居民反映鄰居家噪音大,有的是社區(qū)休閑廣場上居民拌嘴,雖然都是一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只要居民找到她,她都會熱心幫忙解決。正是這一件件小矛盾的圓滿解決,才營造了大環(huán)境的和諧穩(wěn)定。
在樸屯街道,像陳穎這樣在居民中評價高、解決矛盾糾紛辦法多的調解能人還有很多,“熱心大哥”趙玉濱、“巧嘴阿姨”鄭保生、“遼寧好人”丁秀梅都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今年以來,樸屯街道共排查出矛盾糾紛40件,化解40件,其中鄰里糾紛27件、房產物業(yè)糾紛6件、環(huán)境保護1件、家庭糾紛2件、其他糾紛4件。
街所共踐“楓橋經驗”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奔訌姾蛣?chuàng)新社會治理,核心是人,關鍵在體制創(chuàng)新。
今年10月,樸屯街道聯合撫順市公安局望花分局樸屯派出所成立矛盾糾紛化解中心,由社區(qū)民警和“濱子工作室”調解員趙玉濱負責日常調解工作,以“黨支部共建聯盟”為依托,在信訪穩(wěn)定、疫情防控、掃黑除惡、平安建設等方面聯合治理、共同發(fā)力,全力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中。
矛盾糾紛化解中心成立后,很快就迎來了第一次調解。因冬季供暖試水,蓋平社區(qū)一戶二樓居民家中被淹,經供熱公司工作排查,最終確認是五樓居民的管線問題導致漏水。但五樓居民提出“如果是自己家漏水,應該也會影響到四樓和三樓居民,但現在只有二樓受到影響,所以不應該是自己家的問題”,矛盾就此產生。蓋平社區(qū)排查到矛盾后,調解員第一時間上門調解,雖然雙方暫時未能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但已平穩(wěn)了情緒、明晰了責任,下一步當事人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即可,兩戶居民對社區(qū)工作者的付出表示感謝。
矛盾糾紛化解中心的成立,使樸屯街道及派出所的工作配合更加緊密,提高了樸屯街道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工作效率,為樸屯地區(qū)的矛盾化解、命案防范、平安建設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該中心成立至今,已成功化解矛盾糾紛3起。
促進治理法治化
樸屯街道立足法治建設,堅持以矛盾化解、糾紛調解為重點開展工作。撫順市望花區(qū)人民法院成立了訴前調解中心,樸屯街道志愿者們成為了義務調解員,并利用自身優(yōu)勢,積極在婚姻、民事糾紛等方面開展訴前調解。
居住在望花區(qū)樸屯街道古田社區(qū)的張師傅這天怒氣沖沖地來到訴前調解中心,表示要同妻子王女士離婚,胡穎接待了他。通過與張師傅溝通得知,張師傅和王女士是二婚重組家庭,婚后兩人共同將王女士的兒子撫養(yǎng)長大,一晃20多年過去,三口之家一直幸福美滿。張師傅同前妻育有一子,兩人離婚后很少聯系,前幾天,張師傅與前妻的兒子由于有急事向張師傅借5萬元錢,王女士不同意將錢借出,張師傅為此感到傷心,提出訴訟離婚。了解情況后,胡穎多次與張師傅、王女士進行溝通,在幾次協調后,王女士同意借出錢款,張師傅也撤訴了,兩人和好如初,并對胡穎表示感謝。
后記
樸屯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紹凱告訴記者,街道今后還將繼續(xù)堅持共建共治、凝聚合力、聯動融合,力求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為轄區(qū)居民營造安全穩(wěn)定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