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遼寧是雷鋒精神的發(fā)祥地。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雷鋒”,這個用青春凝結(jié)、以熱血鑄成的名字依然溫暖著我們,他的事跡依然照耀著每個人前行的方向。
3月底到4月初,沈陽市雷鋒精神研究會會長曲靜陪同本報記者重走雷鋒路,尋訪雷鋒生命最后留在沈陽北部、鐵嶺縣橫道河子鎮(zhèn)的珍貴片段。
一次謀面 一回交往 一生記憶
口述雷鋒生命最后的時光片段
在雷鋒生命中最后六個月的時間里,他與戰(zhàn)友一直跟隨解放軍某團后勤器材處,配屬施工部隊進行建設原沈陽市戰(zhàn)備指揮中心的任務,直至1962年8月15日在撫順犧牲。當時在一線施工的全團各分隊駐扎在沈陽市新城子區(qū)望濱公社周邊各村莊,而雷鋒所在的班隨后勤器材處駐扎在距離工地5公里的鐵嶺市鐵嶺縣橫道河子公社下石碑山村。下石碑山村是沈陽、撫順、鐵嶺三市的交界處,現(xiàn)歸鐵嶺縣橫道河子鎮(zhèn)管轄。
1962年2月,雷鋒所在的部隊進駐鐵嶺縣橫道河子鎮(zhèn)下石碑山村,給全團的施工部隊運送給養(yǎng)、機械器材等,執(zhí)行保障后勤運輸任務。從撫順到鐵嶺,再到沈陽,執(zhí)行任務之余,他在各村莊與群眾相處得非常愉快,記者的采訪就是從尋找當年與雷鋒接觸過的村民開始的。
雷鋒犧牲經(jīng)過:1962年8月15日8時,雷鋒與戰(zhàn)友喬安山駕車回到駐地準備去洗車,雷鋒下車指揮倒車,突然車輪打滑,碰倒了一根電線桿,這根電線桿打到了雷鋒的左太陽穴上,雷鋒當即昏迷過去,后經(jīng)搶救無效,于當日12時5分不幸去世,年僅22歲。
紅帶溝的回憶
做巖石之松,不做河旁之柳
采訪人物:常慶仕(78歲) 沈陽市渾南區(qū)望濱鎮(zhèn)(原望濱鎮(zhèn)歸新城子區(qū)管轄,現(xiàn)在劃歸渾南區(qū))紅帶溝村村民。雷鋒隨部隊進行生產(chǎn)建設,駐扎望濱公社周邊村莊時,常慶仕家被選作部隊伙房,雷鋒經(jīng)常到常慶仕家吃飯。
采訪緣起:雷鋒在生命中最后的歲月里,留下18則感人的故事和39篇日記,其中1962年3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我愿做高山巖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風雨中艱苦的斗爭中鍛煉自己,不愿在平平靜靜的日子里度過自己的一生?!本褪菍t帶溝村里一株千年古松的感悟。
常慶仕(左二)回憶和雷鋒相處的往事 郝洪偉 攝
口述實錄
我家很窮,租住地主家一個大院子的西廂房,兩間,南北炕,院里總共住了八戶人家。后來政府分地主的房子給農(nóng)民,我家就分得了租住的那兩間西廂房。
在我二十歲那年,有部隊到我們這一帶搞測量,做挖山洞準備。紅帶溝村就住進了部隊戰(zhàn)士,我家被選作伙房,司務長和幾個士兵就住我家。部隊戰(zhàn)士還挖了菜窖,儲存白菜、蘿卜、土豆。那時的我就在伙房幫忙。當時我家里生活很困難,經(jīng)常吃苞米面湯就點咸菜,司務長對我媽說:“大娘,你們別做飯了,跟我們一塊吃吧。”
雷鋒是汽車兵,往工地送鍬、鎬、鋼釬,都是開山洞用的,三天兩頭來吃頓午飯。他頭一次來我家時,我正忙著弄菜,看見一個個頭不高的“小兵”,就問司務長:“他是誰呀?”司務長說叫雷鋒。我那時候就認識了雷鋒。
雷鋒對誰都笑呵呵的,閑不住,見著活就干。我們住的大院到處堆著木頭,臟得很,雷鋒來了就掃院子。可誰家都沒有竹掃帚,他就拿杏樹條子扎了一把掃帚,收拾院里的垃圾。我們院子大呀!八戶人家得堆放多少東西呢,多少年沒人收拾了。雷鋒有空就來掃院子,花了好幾天時間才打掃干凈。雷鋒剛來的時候,除了掃院子,就給我們各家挑水。
我媽那時候五十多歲,看雷鋒勤快,就和他嘮嗑?!澳憬猩堆??”“別這么累呀,活兒干不完啊?!崩卒h對老人家非常有禮貌。有一次,和雷鋒一起出任務的喬安山在途中軋死老鄉(xiāng)一只鴨子,是附近大隊老田家的。雷鋒把死鴨子送到老田家,老田太太張嘴要雷鋒賠兩元錢。雷鋒說等完成任務一定回來賠償。到了晌午,雷鋒匆忙吃了口飯,就說得到老田家,要趕緊給人家賠禮道歉去。我媽一聽是老田家的事,就把雷鋒叫過來說:“小伙子,那老太太可不講理了。你認老田太太當干媽,她一高興,就不要錢了?!蔽壹液屠咸锛易鲞^東西屋鄰居,我媽說得一點不假。雷鋒來到老田家里,還是按照當時的要求賠償了兩元錢。
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鋒的節(jié)儉。他的棉襖后背、肩頭都是補丁,他自己補的,針腳大,很顯眼。雷鋒經(jīng)常給各家挑水,他個子矮,挑滿滿兩水筲水,走起來水筲底著地,水就濺出來了,把鞋都弄濕了。我媽說,快點把鞋脫下來烤烤,雷鋒說沒事。我媽從灶坑里扒出點火灰,讓他烤烤鞋。等雷鋒脫下鞋,我媽嚇一跳,雷鋒的襪子補丁摞補丁的,我媽看著可心疼壞了。
部隊撤離時,司務長和戰(zhàn)士們商量著給我家留點紀念。司務長給我們一面鏡子,用紅鉛油寫著留念的話,還有一對石膏做的和平鴿,其中一個上面有戰(zhàn)士們的簽名。只可惜鏡子在搬家中摔碎了,有雷鋒簽名的和平鴿也摔碎了。雷鋒的飯盒當時留在我們家了,是圓的,可惜后來也尋不見了。
房身溝的回憶
淳樸民風,一種精神的傳承
采訪人物:劉忠勤(72歲)、劉忠喜(71歲)、高利友(69歲) 沈陽市渾南區(qū)望濱鎮(zhèn)房身溝村的幾位村民。
采訪緣起:從1961年起,雷鋒所在的部隊在房身溝山里施工,第二年春天,雷鋒負責開車往這個工地送給養(yǎng)和工具。采訪中,如今的房身溝村黨支部書記徐成仁告訴記者,受雷鋒精神影響,房身溝村民風淳樸,大家和睦相處。雷鋒精神孕育淳樸民風,房身溝是完美的例證。
房身溝村幾位老人回憶雷鋒 郝洪偉 攝
口述實錄
劉忠勤:我家院兒不大,有三間房、四口人,部隊連部就設在我家,住著衛(wèi)生員、文教員、器材員等,一共五個戰(zhàn)士。我當時十四五歲,有一天下雨,雷鋒送完工具到我家院里,連長喊:“小雷子,下雨了到連部休息一會兒!”雷鋒就進屋了,那是我唯一一次近距離接觸雷鋒。
那個年代,我們警惕性都很高。有個手藝人路過房身溝時,非要在我們家尋宿,我媽知道連部在我家,不能留外人借宿,好說歹說把他勸走了。不一會兒,連部接到電話,找一個路過的手藝人。部隊接到命令到處搜索,最后雷鋒在下石碑山把他抓住了。該手藝人是個特務,身上有個小本子,記的全是部隊駐扎情況。
部隊離開之后,有一次一名記者住進我家,我看他帶來的報紙報道了雷鋒事跡,才知道雷鋒后來的事!
劉忠喜:我家有四間房子,非常寬敞,連隊的伙房設在我家,那次施工歷時兩年時間。雷鋒不常來我家吃飯,因為不熟,我們見面不怎么說話。雷鋒特別勤快,雖然來我家次數(shù)不多,見啥活都搶著干,趕上陰天下雨,就幫我媽往屋里抱柴禾。
我們家家都住有部隊戰(zhàn)士,晚上部隊放電影,在放故事片之前都放一段短片,就是講雷鋒的故事,有時候他和我們一起看,我覺得雷鋒真了不起。
高利友:我那時十一二歲,雷鋒個子不高,他特別招小孩兒喜歡,經(jīng)常有一群孩子圍著他轉(zhuǎn)。我和幾個小伙伴都和雷鋒玩過。有時候卸完車沒什么事,看見我們彈玻璃球,他就過來看。我的一個小伙伴喜歡汽車,雷鋒就抱他進駕駛室,給他講汽車的故事。
下石碑山的記憶
親眼見證“雷鋒雨中送大嫂回家”
采訪人物:艾榮普(81歲) 鐵嶺縣橫道河子鎮(zhèn)下石碑山村村民。
采訪緣起:雷鋒生命最后的六個月大部分時間住在艾榮普家。艾榮普至今保留著雷鋒送他的照片、雷鋒寫日記用的小炕桌和雷鋒用過的農(nóng)具。
艾榮普(左)講述雷鋒舊事 郝洪偉 攝
口述實錄
1961年我中學畢業(yè),報名當兵,體檢沒問題,政審時大隊書記說我家成分不好,不能當兵。我很苦惱。1962年2月26日,部隊進駐下石碑山村。雷鋒起初被安排住在李維國家,老李家有九口子人,平常就夠擠的了,再加上幾個戰(zhàn)士,就住不下了。部隊上就把喬安山和雷鋒安排住進我家。
安放好行李,雷鋒發(fā)覺我情緒不對,就問我“為什么愁眉苦臉?”我就把當兵的事跟他說了。雷鋒說,一個人選擇不了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靠努力走好自己的路。做好今后的事,會有個好前程的。睡在一個炕上的第一個夜晚,我和雷鋒就成了好朋友。我和雷鋒、喬安山朝夕相處好幾個月,喬安山在炕頭,我在中間兒,雷鋒睡炕梢。雷鋒處處都為別人著想,炕梢多涼??!他卻主動要求睡那里。從雷鋒身上,我看到了光明的力量。他很樂觀,愛說愛笑愛唱歌,我跟他學會了許多歌曲。他和喬安山還幫我開了一片小荒地。受雷鋒的影響,我變得開朗了,也想開了,我這輩子當不上兵,將來有了兒子一定讓他當兵。
部隊紀律很嚴,有時候半夜緊急集合拉練,雷鋒和喬安山摸黑穿衣服打行李,我要點燈,他們說不行,這是紀律。回來時,我看他倆腳都磨出泡了,心疼?。∵B忙給他們燒洗腳水。雷鋒很勤奮,常常是點著油燈學習、寫日記。有時候應邀外出作報告,回來已經(jīng)很晚了,仍然堅持讀書。
我曾親眼見證雷鋒冒雨送大嫂回家。那天早起就開始下大雨,后晌時雨小了,下午,從東邊走過來一位大嫂,身上背著倆包,懷里抱個孩子,手里還領(lǐng)個孩子。當時我和雷鋒正在家前邊,大嫂走不動了,我問:“你從哪來呀?”她說從哈爾濱回來,家在沈陽新城子樟子溝,孩子小的四歲,大的六歲。我說:“你下車下早了?!崩卒h見大嫂那著急的樣子,從鐵嶺縣橫道河子鎮(zhèn)到樟子溝還得5公里,就和首長請示,要送大嫂一程。首長同意了。雷鋒把大嫂的兩個包挎在自己身上,抱起大一點的孩子,送大嫂回樟子溝,他回來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了。
我終生不忘1962年8月15日那天。頭天晚上,喬安山和雷鋒回來挺早,天剛黑就睡下了,雷鋒沒有看書、寫日記。當天早上起來,喬安山先去吃飯了,我要去割草,雷鋒還睡著。軍人服務社的唐會計過來找雷鋒,讓他去出車。我進屋搖醒雷鋒,他說有些不舒服,但還是起來洗臉刷牙,到伙房吃飯,不一會兒回來了。我說“開車注意安全”。
雷鋒走后,我上山割草,等回到家,我姐過來了,見到我說雷鋒出車禍了,當時我的心情十分悲痛,如今依然忘不了當時的那種感覺!
雷鋒改變了我,幫我打開了心結(jié),他給我的內(nèi)心灑滿陽光。
采訪后記
雷鋒山,雷鋒洞,雷鋒樹,雷鋒田,重走雷鋒路,記者采訪到眾多與雷鋒有過接觸的人,感受到更深的雷鋒精神。他們回憶時,仿佛事情就發(fā)生在昨天,好像雷鋒沒有走,還在我們中間。
傳播雷鋒故事,傳唱雷鋒贊歌,傳承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時代的旗幟,雷鋒精神是紅色基因,雷鋒精神已成為一座豐碑。雷鋒精神,是我們永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