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康平縣老年說和團已經成為全省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知名品牌,全縣16個鄉(xiāng)鎮(zhèn)組建老年說和團172個,成員達1650名。
康平縣北四家子鄉(xiāng)更是依托老年說和團這一“金字招牌”,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基層治理,力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切實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
北四家子鄉(xiāng)老年說和團
發(fā)揮余熱沖鋒在前
北四家子鄉(xiāng)老年說和團成立于1989年,由退休老教師王儒等老同志發(fā)起,以“三老”人員(在本鄉(xiāng)本土輩分高、為人正直有威望、說話有分量的老前輩;在村屯里有人緣、和群眾關系好、古道熱腸的退休老干部;對黨在農村的政策法律法規(guī)較為熟悉、對當?shù)仫L土人情較為了解、有豐富經驗辦事老練的老黨員等)組成,他們充分發(fā)揮余熱,為北四家子鄉(xiāng)平安穩(wěn)定貢獻力量。
為加大調解工作力度,提升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的能力,說和團成員堅持訂購學習資料,學習民法典等法律法規(guī),并運用于說和過程中,融情于法、講法在理,既增大了說和的力度,也成了法律普及的義務宣傳員,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老年說和團每月定期召開會議,會議上大家積極發(fā)言、總結經驗,不斷拓寬化解矛盾糾紛的思路,改進調解工作辦法。
“我們一般就是對鄰里間存在的糾紛進行勸解;對阻礙修路的村民進行勸導;對隨意破壞環(huán)境、亂倒垃圾的村民進行教育……”一樁樁,一件件,無不彰顯出老年說和團成員是化解矛盾糾紛、構筑“第一道防線”不可或缺的先鋒隊。
及時有效化解矛盾
北四家子村居民丁某和趙某是南北對門的鄰居。今年,丁家的大門在西側,他想改到東邊,剛好與趙家的南門相對。農村習俗認為這樣不吉利,趙某堅決反對丁家挪大門。當丁某領人動手扒門時,趙某火了,與丁某大吵起來。一時間聚集了不少村民,也驚動了村老年說和團團長朱俊營。
“當時看到正在火頭上的趙某手里拿著一塊大石頭就要砸向丁某。我立即大聲喝道:‘多大的事?。∧闳舸蛄巳?,你知道后果嗎?你把人打壞了你得進法院!來!我用手機錄像,你打吧!’在我的嚴厲呵斥下,趙某一下子泄了氣,放下了手中的石頭?!敝炜I向記者介紹道,之后,在說和團的調解下,丁某放棄了改門的打算,趙某也與丁某和解了,化解了即將升級的民事糾紛。
北四家子村村民康某兒子和兒媳張某離婚后,張某的地一直由康某家種,張某去外地打工多年,每年都回來要地租金,康某不僅不給,也不許別人來此租種,雙方為此多次發(fā)生口角。今年張某找到村里,村里指派3位老年說和團成員去調解。“我們講親情、講感情、講道理、講法律,最終康某把這些年租金全部返還,同時和張某補簽了土地流轉合同,化解了雙方矛盾?!?
情理相融轉變民風
在空閑時間,老年說和團成員利用自己在村里鄉(xiāng)親中的威望,經常用串門嘮家常的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弘揚家庭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德,使民風好轉。
程家窩堡村村民趙某年紀大了,生活難以自理,5個子女互相推諉贍養(yǎng)責任,都羅列出自己家存在的困難。老年說和團了解情況后把這5個子女召集到一起,從社會公德到國家法律,對5個子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們懂得贍養(yǎng)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虐待、遺棄老人更是違法和犯罪行為,將受到法律的懲處。在說和團成員真誠的感召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下,趙某的兒女們達成贍養(yǎng)協(xié)議,趙某的養(yǎng)老生活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
老人們雖已白發(fā)蒼蒼,卻不辭辛勞,活躍于百姓之間,活躍于田間地頭,茶余飯后,大事小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說為手段,以和為目的,說出一方和諧,調出千家幸福,讓溫暖的陽光照進千家萬戶,灑滿鄉(xiāng)間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