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退休了,可身上總有使不完的勁兒,干了三十多年調解工作,閑不下來,老百姓也的確需要我。”用標準大連話說出這些大實話的人叫黃麗華,可如果你在西崗區(qū)站北街道,就必須得叫她“大黃”,這是老百姓多年來對她的稱呼,其中夾雜著滿滿的信任。2010年11月,以站北街道原綜治辦副主任、優(yōu)秀調解員黃麗華命名的“大黃調解工作室”正式成立,在長達三十年的工作過程中,她見證了市、區(qū)綜治工作和人民調解工作的建設和發(fā)展,每年經她調解的事情超百件,她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了街道的各個角落,讓一個調解室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
清晨7點半,“大黃”便會來到站北街道,開始一天的工作,這要比街道工作人員的上班時間早出不少。為了方便丈夫和孩子生活,“大黃”幾年前將家安在了甘井子區(qū),每天早晨5點起床,6點出門,由于調解工作時常需要在相關人員下班后才能進行,丈夫和孩子時常只能在晚上八九點才能見到“大黃”。
作為調解員,“大黃”曾經用真情的話語挽救了準備跳樓輕生的青年;曾經據理力爭,為300多名破產企業(yè)的員工爭回了取暖費、養(yǎng)老金等應有的權益;她曾經通過多次與廠方交涉并多方協(xié)調,費盡周折,為多名無助的外來打工青年要回了所欠的上萬元工資和工傷賠償;為多名打工者索回被老板扣押的身份證和押金,打工仔、打工妹的父母們從千里之外寫信、打電話到街道,表達了不盡的感激。她平靜地說:“這是應該做的,年輕人打工不容易,政府是他們的依靠。”
在站北街道辦事處的二樓,“大黃調解工作室”處于一個并不顯眼的位置,除了簡單的桌椅,“大黃”的辦公桌擺滿了相關法律書籍和一臺電腦。閑下來的時候,“大黃”會習慣性地補習相關法律知識,為日后調解工作所用。就在去年,“大黃”被一位80多歲的老人“纏住”了。
“大黃”回憶,這位老人為了房屋產權的問題犯了愁,在找到“大黃”之前,也去過律師事務所,掏了幾百元的咨詢費,卻更迷糊了。初見“大黃”,老人也是將信將疑。“我可以理解老人的擔憂,律師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能解決?”“大黃”笑著說道。
在聽完老人的敘述后,“大黃”先記下了老人的電話和住址便讓老人回家等信,自己悶頭查資料,將相關法律和老人的實際情況做了結合。次日,她上門為老人講解相關法律常識,只用了半個小時,就消除了老人的憂慮。
幾日后的午飯時間,老人帶著鄰居再次拜訪“大黃”,并向鄰居介紹說:“這就是幫我解決問題的黃律師,不花錢的,還能聽懂。”日復一日,連她自己都記不得自己調解了多少事,在她看來,最關鍵的永遠都是“下一個”。
一年多前,“大黃”為自己添置了一款智能手機,并讓孩子教她如何使用微信等新型溝通手段。如今,她仍舊熱衷面對面的調解工作,時常也會發(fā)出一條條微信,將自己的調解工作干出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