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長安網訊 6月20日,岫巖滿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收到了一面印著“捍衛(wèi)國家法律,為民伸張正義”的錦旗。讓人意外的是,這面錦旗卻是由輸了官司的原告贈送的,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往下看。
2000年,岫巖滿族自治縣某村民委員會與被告關某某簽訂《農村“四荒”資源使用權合同書》,約定由被告關某某承包某處荒山40畝,承包金額為6000元,并于2007年簽訂《岫巖滿族自治縣集體林轉讓合同書》。
2021年,該村民組村民反映有外來人員要砍伐本村的落葉松,經本村村民到林業(yè)局查詢獲悉,本村的一處落葉松林已經由被告某某社區(qū)(原岫巖滿族自治縣某村民委員會)承包給被告關某某。
因上述合同涉及的林地屬于村民集體所有,故岫巖滿族自治縣某村民組以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項未經過村民會議討論決定為由請求確認兩份合同無效訴訟至岫巖縣法院。
該案上訴后,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確認上述兩份合同有效,并駁回了某村民組的訴訟請求。
在收到判決后,該村民組組長付某某一臉愁苦地找到了岫巖縣法院民事審判庭副庭長梁紀(該案審判員):“梁法官您看看我的判決,為什么這么判呀?”
“大哥,您別著急。根據案涉合同簽訂時的涉農法律,被告關某某不是村民組村民,亦不是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承包山林應事先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報鎮(zhèn)政府批準,該合同方有效。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村民委員會代行村民小組的權利,是通行和普遍的農村管理模式,所以村委會對外發(fā)包的行為不屬于越權發(fā)包,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對村民組具有約束力。在案涉合同簽訂后的20多年時間里,村委會或村民組不行使主張無效等權利,致使被告關某某一方相信或信任不再行使,在其已經交清承包費用、經過了相關部門的審核并蓋章,并已經履行二十多年的情況下,咱們村民組以沒有履行村民議定程序為由主張合同無效是不占理的……”
在梁紀耐心細致的釋法答疑下,付某某最終消除了內心的疑慮:“雖然官司輸了,但是這個道理我們聽明白了,我對我們村的老百姓也有了交代,謝謝你,法官!”
編輯:沙興淼
校對:劉清
責編:梁健
審核:杜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