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化解“一壟地”糾紛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調解鄰里矛盾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破解企業(yè)難題優(yōu)化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近年來,全省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創(chuàng)建示范活動,推動一大批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在服務保障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展現司法更大擔當和作為。即日起,本報開設“建‘楓橋’·促振興”專欄,持續(xù)聚焦“小法庭”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的生動實踐。
承辦法官耐心傾聽當事人訴求,堅持“法結”和“心結”一起解。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事審判工作舉足輕重。2022年以來,凌海市人民法院大凌河人民法庭扎實推進“強基工程”,開啟了家事審判工作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的步伐。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大凌河法庭不斷總結家事案件的糾紛特點,從“?!绷⒆?、從“情”推動、從“心”出發(fā),在家事案件中精準發(fā)力,化解千鈞。
以“專”立足“疏”心解困
67歲的常某與劉某再婚后,與繼子劉某某相處和諧。2024年,劉某因病突然逝世,未留有遺囑。常某與繼子因為遺產分割起了紛爭,常某一紙訴狀將繼子告上法庭。
案件爭議的焦點主要為劉某去世后遺產的認定問題以及原、被告應當如何繼承的問題。
承辦法官考慮雙方有十年的感情基礎,多次到老人和繼子家中走訪溝通,從傳統(tǒng)道德、人倫親情、法律規(guī)定等多種角度釋法明理、耐心勸導,最終雙方對房產部分達成協議,其他財產進行依法裁判。
家事審判法官為何總能在矛盾的花繁柳密處撥得開、在糾紛的風狂雨驟中立得定呢?“三項機制”是“核心密碼”:
——組建專業(yè)化家事審判隊伍。配備3名審判經驗豐富的女法官,同時聘用4名具有婚戀服務、專業(yè)心理咨詢特長的人民調解員,同步化解“法結”與“心結”。
——創(chuàng)建案件審理清單。針對家事糾紛起因多樣、矛盾復雜等特點,建立關系清單、財產清單、幫教清單和回訪清單,重點圍繞爭議要素進行歸納,進一步推動案件繁簡分流,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
——定期開展研討分析、走訪調研等活動。圍繞“專審、多審、快審”目標,對需要判決的糾紛“望聞問切”,依據不同風險等級實施一案一策,全力避免出現“民轉刑”的情況。
以“情”推動調處矛盾
今年春節(jié)前的一天,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李某在法庭上哭訴著自己的不幸。
1998年,李某娶了離婚帶有一子的張某,婚后不久,二人喜得一女。2010年,二人因性格不合離婚。多年后,子女先后成家。2023年,李某患上腦血栓,與子女因照顧問題產生矛盾,并將一雙兒女訴至法院。
了解案情后,承辦法官開展“背靠背”調解,努力尋找法、理、情的最佳平衡點,數次推心置腹地上門調解,當承辦法官再次聯系雙方當事人時,傳來一家人已經和好如初、決定撤訴的喜訊。
大凌河法庭堅持家事案件全程調解,先前調解階段,由經驗豐富的人民調解員介入,綜合分析婚姻基礎、婚后感情、夫妻關系等現狀,選擇不同的調解思路,為家事糾紛當事人提供婚姻咨詢、情感疏導、糾紛調解等集約化、一站式服務。案件經繁簡分流后,采用“法官+調解員”“線上+線下”的模式,在案件審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調解工作,推動尋求家事糾紛化解最大公約數。
從“心”出發(fā)解開心結
家事訴訟,常常是“法結”“心結”兩相依。利益之爭是表面的,情感的困擾和糾結才是家事糾紛的癥結所在。
2023年5月的一天,情緒激動的王女士含淚哭訴:“離婚后,孩子父親對孩子不管不顧,還上法院起訴我。”
承辦法官調查發(fā)現,夫妻二人在本院共有3起關聯案件:離婚后,王女士眼見前夫生活越來越好,心理失衡,便兩次來到法院,以財產分割等事由對前夫進行起訴,糾纏五六年之久,令前夫不堪其擾,一怒之下,其也來到法院以財產糾紛為由狀告王女士。
調解過程中,承辦法官沒有就案辦案,而是通過心理疏導,分析來龍去脈,將這3起“情感惹的禍”一并化解。法官堅持調解10余次,同時做心理輔導。最終調解成功,3起案件同時結案。
引入心理疏導,開啟了大凌河法庭家事審判新征程。
法庭引入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等專業(yè)力量,積極組建“家事法官+家事調解員+心理咨詢師”專業(yè)解紛團隊,共同推動糾紛柔性化解。除了加強家事審判隊伍建設,大凌河法庭還針對家事案件特點,建立風險評估、心理健康評估、家庭教育能力評估3個維度的評估體系和標準化工作流程,讓心理輔導成為處理家事糾紛的必經程序。